康普頓散射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在原子物理學中,康普頓散射,或稱康普頓效應(英語:Comptoneffect),是指當X射線或伽瑪射線的光子跟物質交互作用,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。
在原子物理學中,康普頓散射,或稱康普頓效應(英語:Compton effect),是指當X射線或伽瑪射線的光子跟物質交互作用,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。相應的還存在逆康普頓效應——光子獲得能量引起波長變短。這一波長變化的幅度被稱為康普頓偏移。
康普頓效應通常指物質電子雲與光子的交互作用,但還有物質原子核與光子的交互作用——核康普頓效應存在。
康普頓效應首先在1923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阿瑟·康普頓觀察到,並在隨後的幾年間由他的研究生吳有訓證實了其普遍性。康普頓因發現此效應而獲得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這個效應反映出光不僅僅具有波動性。此前湯姆森散射的古典波動理論並不能解釋此處波長偏移的成因,必須引入光的粒子性。這一實驗說服了當時很多物理學家相信,光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粒子性,光束類似一串粒子流,而該粒子流的能量與光頻率成正比。
在引入光子概念之後,康普頓散射可以得到如下解釋:電子與光子發生彈性碰撞(彈性碰撞產生的非彈性散射),電子獲得光子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彈,失去部分能量的光子則從另一方向飛出,整個過程中總動量守恆,如果光子的剩餘能量足夠多的話,還會發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彈性碰撞。
康普頓散射可以在任何物質中發生。當光子從光子源發出,射入散射物質(一般指金屬)時,主要是與電子發生作用。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低(與電子束縛能同數量級),則主要產生光電效應,原子吸收光子而產生電離。如果光子的能量相當大(遠超過電子的束縛能)時,則我們可以認為光子對自由電子發生散射,而產生康普頓效應。如果光子能量極其大(>1.022百萬電子伏特)則足以轟擊原子核而生成一對粒子:電子和正電子,這個現象被稱為成對產生。
由於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,因此,應該可以用波動理論詮釋這效應。埃爾溫·薛丁格於1927年給出半古典理論。這理論是用古典電動力學來描述光子,用量子力學來描述電子。[1]:28, 286
...康普頓散射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阿瑟·康普頓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康普頓效應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康普頓效應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Compton effect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康普顿效应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康普頓誕辰 科學史上的今天:0910 | 全國醫療機構與人員基本資料
【臺中市康普頓診所】:私立西醫診所
機構名稱:康普頓診所公私立:私立西醫診所型態類別:西醫診所所在縣市:臺中市鄉鎮區:南屯區詳細地址:向上路一段658號1樓、2樓...